據傳明朝天啟六年(西元1626年)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,因不詳地名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,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(聖地牙哥)這是西班牙人的習慣以「聖」為開頭,為外國人最早對臺灣東北角的記錄,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「三貂」,「三貂」地型是臺灣最東部的岬角,因而自然得名為「三貂角」。
三貂角位於新北市貢寮區,屬於雪山山脈極北端與太平洋毗連之地,此處設有台灣眼睛之稱的三貂角燈塔,為北台灣海域作業漁船的重要指標。
交通資訊:台2線108 - 108.5公里處,遵循指標經過公墓區即可到達。
推薦對象:外國旅客(foreign tourists)、全家福、情侶、攝影愛好者、燈塔愛好者。
建議到訪時段:避開炎熱陽光直射時段
停車位置:燈塔前有停車格。
西元1929年及1931年,日本船舶撫順丸(Bujun Maru)及華南丸(Kwanan Maru),先後於三貂角附近海域遭遇海難沉沒,台灣總督府因此於此地籌建此燈塔。公元1935年(昭和10年)燈塔完工。最早燈器為三等煤油白熱燈,1942年改裝為三等旋轉透鏡電燈。二戰時遭盟軍戰機炸射毀損,1946年修復運作。
最左邊的建築物就是三貂角教堂、原是三貂角燈塔之燈塔燃油的堆放倉庫,位於燈塔旁。由於燈塔已不燒煤油了,2010年始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區管理處將閒置多時的倉庫,以教堂型的圓拱、加以彩繪玻璃,打造成類似歐式教堂風格的建築、別名「三貂角教堂」。目前內部尚未開放,外部可供遊客取景拍照。
在三貂角燈塔旁,有一步道可通往暸望台,可遠眺台灣的極東點以及龜山島!
步道一景,位在海上的岩石就是台灣的極東點了!
步道一景,可遙望三貂角燈塔。
步道一景,龜山島出現!
步道一景,燈塔與龜山島遙望,山腳下則是省道台2線。
燈塔結構諸元
塔高:16.5公尺。
塔身塗色・構造:混凝土圓塔、外觀漆白,頂層外有環繞陽台。
燈高:100.6公尺〈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〉。
燈器:3等旋轉透鏡電燈。
燈質(頻率):每28秒旋轉1週(連閃白、紅光2次)光力:白光650,000支燭光、紅光110,000支燭光。
公稱光程:白光24.5浬、紅光20浬。
明弧:紅光011度-021度,白光-011度。
開放時間:免費參觀,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(夏令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),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(冬令時間11月1日至3月31日),每逢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。
從學生時代就一直追著台灣幾個極點跑,時隔好幾年了,再前來回味。對於極點控和燈塔控而言,三貂角燈塔實在是必經造訪之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