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赤崁樓,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 (Provintia),曾為全島統治中心,至清代已傾圮,僅留部分殘蹟。1862年,臺灣中南部大地震,赤崁樓上原已損壞的荷蘭建築全部倒塌。今日所見的赤崁樓,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,陸續興建的儒、道教廟祠,包括海神廟、文昌閣。1960年,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,終成今日樣貌。因此,今日所稱之赤崁樓,是歐式普羅民遮城殘蹟,以及海神廟、文昌閣的混合體。

交通資訊: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12號。

推薦對象:國外旅客 (foreign tourists)、攝影與古蹟愛好者。

營業時間:8:30 - 21:30。

門票收費: 全票50元、半票25元(學生、軍警消、年滿65歲等)、台南市民免費參觀。

停車位置:赤崁樓旁有收費停車場。

內政部於1983年宣佈赤崁樓為國家一級古蹟。大家有沒有發現,這根立柱的"嵌"和一般我們所認知的"崁"有所不同,其實專家們為此還爭吵不休呢!1965年,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題字「赤嵌樓」時,有人提出異議應為「赤崁樓」,但經學者考證,明清史書均作赤「嵌」樓,是由平埔語的地名音譯而定,康熙字典亦只收錄「嵌」,而後官方採納學者意見,官方文書及民間刊物自此均用赤「嵌」樓。然而2003年時,「本土文史人士」以「『崁』字較有本土意涵」建議臺南市政府將赤嵌樓、赤嵌街、赤嵌里改用「崁」字,正值市府推行本土化政策,而後臺南市官方文書改用「赤崁樓」,引發文史界反彈。

赤崁樓古蹟園區門口,比較可惜的是,中間廣場有時為了舉辦活動,都會搭設數個棚位,和一旁的古蹟實在有點不搭嘎。門口的帆布遮雨棚也實在是....

赤崁樓主建物前的廣場在日治時期原是防空空地,戰後一度成為攤販聚集地,稍後由市政府整頓環境後,將出入口改至防空空地側,即今民族路的售票處與廣場。鄭成功於1661年在客家漢人何斌的引導下,通過鹿耳門港道,越渡臺江內海,首先攻下普城,並改名為東都明京,做為全島公家最高行政機構,俗謂赤崁樓。在東都暫居9個月以後,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,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38年的經營。

普羅民遮城之建築為三座略為方形的台座相接而成,每個台座之上皆建有西洋式樓房,城牆以糖水、糯米汁攪拌蚵殼灰作為接合料,以紅磚石為主要建材疊砌而成,堅如磐石。歷經三百多年的赤崁樓,今天的景貌是飛簷紅瓦,樓閣巍峨。

這9塊贔屭碑,是在1960年由大南門遷來,是赤崁樓著名的地標之一。台灣現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,所特賜的十塊龜趺御碑。每塊碑高3.1公尺,寬1.4公尺,其中四座全刻滿文,四座全刻漢文,二座漢滿文合刻。龜趺御碑運抵台南府時,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,就另以砂岩仿造一座,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台南漁民撈起,供奉在南廠保安宮內。碑座中的九座在赤崁樓中保存,另漢滿文合刻的一座則立於嘉義公園,為福康安紀功碑。

1721年,朱一貴起義反清,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。以後再加上人為的殘損,颱風飄蝕、地震顛搖,到後來,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,呈現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。19世紀後半葉,大士殿、海神廟、蓬壺書院、文昌閣、五子祠等建築,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。這五座建築物,巍峨高聳,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。

赤崁樓下方矗立著各式各樣的石碑,有些石碑上的碑文已經磨平無法分辨內容。

赤崁樓前方的廣場。

赤崁樓外一景。

赤崁樓一樓,介紹鄭荷間的歷史、建築物的配飾等。樓梯位於鄭成功畫像後方,可上樓參觀。

二樓是海神廟,中間則是介紹明清時期各式的戰船。

隔壁是文昌閣,其實兩座建築物長的一模一樣!

很有特色的"葫蘆門"!

 

文昌閣外觀。

文昌閣一樓,訴說著各種文物和科舉制度的歷史。圖中左邊是日治時期台南市末代市長,羽鳥又男先生的雕像。其任內相當尊重台灣文化,對保存古蹟不遺餘力。當時適逢暫時,財政困難,雖遭軍方反對,但市長竟能克服各種困難,先後修復孔廟、赤崁樓。

 

文昌閣2樓,祭拜的魁星爺,一旁還有魁星筆可以索取喔!

文昌閣2樓,隔壁就是海神廟了。

這一片殘破的圍牆,大概是赤嵌樓內唯一真正的古蹟了!這是稜堡的殘跡,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時,於東北與西南各有稜堡一座。於日治時期,日人於此發掘,重現東北稜堡殘跡之一角。

蓬壺書院門屋背面。該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,後來曾改為臺灣縣書院。之後因該書院已經廢置,安平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十二年 (1886年) 於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。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,戰後失修,而只留門屋。

arrow
arrow

    Y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