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內湖復育園區(舊名葫洲里垃圾掩埋場,又稱內湖垃圾山)是位於台北市內湖區葫蘆洲基隆河右岸的一座已於1985年停止使用的垃圾掩埋場,佔地15.5公頃,垃圾堆置面積14.3公頃、體積約為429萬立方公尺。因大量垃圾堆積後成為一座小山而被稱為「垃圾山」,堆積高度最高曾超過60公尺。 

交通資訊:台北市內湖區潭美街587號。

停車位置:公園入口內有停車場或安美街有停車格可供停車。

園區的入口有個巨型的鋼塑裝置藝術,是楊柏林大師的作品「美麗心」。作為園區入口意象的「美麗心」,有著雙心十字交錯的結構,而心上散佈的鏤空小圓點,則代表一個個愛護環境的火花,時刻提醒大家要重視環境的保護。

垃圾掩埋場原址原為一處位於基隆河旁的窪地,於1970年9月啟用,最初稱為「葫洲里垃圾場」,規劃使用至1975年,並在填滿漥地後停止使用。但由於台北市政府未能在原訂期滿後尋得新的垃圾掩埋場場地,使得掩埋場一直持續使用下去。當時掩埋場僅採用簡單的覆土倒棄法,在填平漥地後繼續堆積垃圾的結果,使得垃圾逐漸堆積成山,並產生惡臭,產生的環境問題於1980年起開始受到周邊居民及輿論的重視,並開始稱之為「垃圾山」。

園區北面七星山,南臨基隆河,東起南湖大橋,西至安美街佔地約10公頃,包含平坦區及一座約40公尺的小山丘,小山丘當初在清除工程時規劃保留下來。園區旁紅白條紋的大煙囪即是內湖焚化爐。

自1983年起,因垃圾產生的沼氣自燃多次引發大火,不但產生空氣汙染問題,也造成垃圾山多次「坍方」,影響工作人員之安全;因此1984年台北市政府決定新闢福德坑垃圾掩埋場,並於1985年新掩埋場啟用後關閉內湖垃圾山。

掩埋場關閉後,因堆積之垃圾已佔用基隆河行水區,1997年行政院要求台北市政府應清除垃圾山位於行水區內的部分;因此台北市政府自2006年開始清除垃圾山,清出之垃圾區分為四類:可回收再利用、可燃垃圾、有毒事業廢棄物、廢土,目標清除222.8萬立方公尺,於清理完畢後改設為公園。

2014年11月5日,聯合國和平使者珍·古德(Jane Goodall )與國際扶輪3520地區第13分區代表,響應此垃圾清除復育,捐贈1600株臺灣原生植物樹苗及裝置藝術給臺北市政府用於公園內,預計2015年1月完工。

2015年6月5日,內湖復育園區啟用,建置復育林區、遊憩區、高灘地、陽光草坪、活動廣場、景觀廣場及觀景台等。

園區內植物已有多達162種、動物41種以上,自然生態豐富,喬木、灌木如山黃麻、水麻,吸引成群鳥類擇內湖復育園區棲息。循著生態步道沿途欣賞風景,登上觀景平台後更可眺望世界指標臺北101大樓,臺北美景盡收眼底。

木棧觀景平台有數張木椅跟一個醒目的地標-「框景意象」,傾斜的長方形框就像是一個相框,可以找尋自己喜歡的角度,發揮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,把景物框置進去。

內湖復育園區觀景平台一景。

園區旁的內湖焚化爐,遠方可見五指山與七星山群。

內湖復育園區全景,復育園區徹底翻轉了垃圾山,變成適合散步、放空、遛狗、放風箏...等的休閒場所。

內湖復育園區緊鄰基隆河右岸,岸邊又是一大片的草原~

除了青草的陪伴,不時可看見蝴蝶飛舞、鳥兒飛翔,自然生態相當豐富,可見園區復育得相當不錯。期望大家來到這個綠化重生的地方,能夠更加珍惜這個土地。

arrow
arrow

    Y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