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是北回歸線通過的十六個國家之一,目前在台灣共有三座北回歸線紀念碑,兩座位在花蓮的瑞穗鄉與豐濱鄉,另一座則是位在嘉義縣的水上鄉,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標示的國家。北回天文廣場中有多座不同時期所建的紀念碑,並且規劃有太陽廣場、時光軌跡、天文科學展示、九大行星戲水區與北回太陽館等,其中北回歸線太陽館中為天文教育中心、光的體驗、太陽觀察、DIY體驗遊戲與各項望遠鏡展示等,是一處富含天文教育意義的場所。

交通資訊:台1線271.5公里處 (水上鄉下寮村鴿溪寮21-25號)。

推薦對象:外國旅客(foreign tourists)、攝影愛好者、情侶、全家福。

建議到訪時段:避開下雨時段。

停車位置:公園入口處有停車場可供停車。

太陽館前的天文廣場,廣場內有一座泰坦二號火箭的模型展示。火箭箭身直徑3公尺、長度33公尺,改良字泰坦洲際彈道飛彈,專門為"雙子星載人太空船計畫"而研發。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發射,從1964年4月8日首次發行,到1966年11月共進行12次飛行,成功率100%,於1966年底停止使用。

天文廣場中央設有一座土地測量局三等控制點,編號Q237號!是一顆不用爬山就可以輕易摸到的三角點~

北回歸線公園內的綠色隧道,炮仗花正盛開!

歷代北回歸線標誌!中間較矮的四座均已毀損,僅以模型展示。最左邊高高的是第五代北回歸線標誌,1942年由台灣本土建築研究先驅,千千岩助太郎在原地重建;時值二次大戰,故僅用鋼筋水泥澆灌而成,碑身呈三角型,碑頂為三個環圈構成的坐標儀。1967年整修時,水上空軍基地以碑身上標明經緯度為洩漏國家機密,於是剝除碑身上的經緯度數字,碑面"北迴歸線標",改為"北回歸線標誌",保存至今。

第一代北迴歸線標。1908年10月8日,為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,台灣總督府在嘉義廳水崛頭區(今水上鄉下寮村)的鐵路旁稻田中,建造北迴歸線標。碑身之上為圓球,刻有赤經、赤緯線和黃道,表示天球。天球上端為兩隻手,南指"熱帶"、北指"溫帶",其上有箭頭朝西的方向標,指示北回歸線走向。這是全世界最早建造的北回歸線標。第一代標在1917年因強颱而損毀。

第二代北迴歸線標。1921年在原地以木頭為材料,建成臨時性的第二代標。碑身成四面,上頭用楷書寫著"北回歸線標",下方兩行直書"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、東經百二十度二十四分四十六秒"

第三代北迴歸線標。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巡視,經過水上鄉時,看到木頭搭建得標塔,當場諭示改建為石塔,於1926年重建完成。標誌呈塔型,高21公尺;塔身高17公尺,呈三角型,用花崗岩砌成竹節狀,寓意裕仁皇太子能節節高升;底座為不規則六角形;塔頂為圓型石球。

第四代北迴歸線標。第三代標頂部圓球等部分因風吹日曬出現裂痕,隧於1935年將頂部圓球改為三柱之稱的六角形頂蓋,整修成第四代標,上方有朝西的箭頭,指示北回歸線走向。1941年12月16日發生草嶺大地震,第四代標因而產生龜裂,遂於同年拆除。

 

第六代北迴歸線標,也就是太陽館本身。1988年由中央、省、縣及民間企業家合資在第五代標誌的東方,建立地標館,並於1995年完工,成為第六帶北回歸線標。地標館由兩根拱型支柱支撐,形似太空船,高約28公尺、直徑約65公尺。

站在太陽館上,可以鳥瞰底下前五代的北回歸線標。

 

太陽館上另一頭,鳥瞰天文廣場~

北回歸線公園一角。省道上有一紅色拱型鋼骨結構橫跨道路兩旁,上面標有"北緯23.5度"。公園內還有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標。

攝於北回歸線公園。不知這個虛擬的北回歸線是否有通過這條紅色的鋼骨結構?每天都有人來往熱帶與亞熱待呢!

攝於北回歸線公園對面的省道上,可同時看到第五代和第六代得標誌!

北回歸線公園內的八大行星戲水區。每當下午時分,就是爸媽溜小孩的好地方!

arrow
arrow

    Y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