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後砲台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之旗后山上,比鄰高雄燈塔。民國74年 (1985年) 內政部公告訂為二級古蹟。天氣晴朗時,旗後砲台也有著不輸山上的無敵視野!

交通資訊:旗後砲台位於高雄燈塔(旗津區旗下巷34號)旁。由於汽車需繞從前鎮漁港旁的過港隧道才能到達旗津,建議搭乘高雄捷運,至捷運西子灣站1號出口出站,沿麗雄街至濱海一路,即可到達鼓山渡輪站轉搭渡輪前往旗津。機車可上渡輪,可多加利用。至旗津渡輪站後,出站往右沿海岸路直行後接通山路右轉,直行到底可接旗下巷,再遵循指標即可到達。

推薦對象:外國旅客(foreign tourists)、攝影愛好者、情侶、全家福、健行愛好者。

建議到訪時段:避開下雨時段。

停車位置:建議搭乘捷運或是機車前往,入口處可停機車或腳踏車。汽車建議停在中洲三路或旗津三路上。

旗後砲台與高雄燈塔都位在旗后山上,兩處除了在山腳下有共同的入口外,山頂上也有一條連通道路。如果逛完高雄燈塔,出燈塔後擇右,可以從這條連通道路過去旗後砲台。道路是珊瑚礁岩地形,四周還有軍方的設施。

再走過一小段路,就可以到達旗後砲台。

抵達!旗後砲台東北面。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,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,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臺。

 

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,於打狗山的大坪頂、哨船頭及旗後山上,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砲臺,其中最高處的「大坪頂砲台」,現已埋入土堆,次高為「旗後砲臺」,最低為哨船頭之「雄鎮北門」砲臺,三個砲臺互成犄角,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。攝於旗後砲台,可遠眺高雄85大樓。

旗後建砲臺之紀錄,最早見於康熙59年(1720)之《鳳山縣志》:「旗後汛:砲臺一大座、煙墩一個、望高樓一座」。

旗後砲台一景,對面較近的山頭就是高雄燈塔的位置。左後方是壽山以及中山大學校址。

「旗後砲臺」為同治13年 (1874) 牡丹社事件後,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,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、副將王福祿主持,聘英籍哈務德 (J. W. Harwood) 四品總教習督造,於光緒元年 (1875) 在旗后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,於次年完工。

「旗後砲臺」基座為下大上橢圓,砲台分三區:北區為兵房;中區為指揮區;南區為彈藥庫,其上安置四門6.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。

 

「旗後砲臺」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,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「囍」字,為其特色。門額於乙未之役(1895)遭日艦砲擊毀損,門額之「□□天南」四字,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「天南」二字,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(1991)進行修復時,「天南」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,「威震」二字以虛字呈現。

光緒21年 (1895) 乙未之役,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,日艦「吉野」號率「秋津州」等艦,於旗後外海砲擊,擊毀旗後砲台門額。砲擊之前,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,隻身前往安平。砲臺因無人指揮,僅發射5發砲彈。至下午2時30分,日軍開始登陸,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「旗後砲台」。

日治末期,大砲被拆走、熔毀,「旗後砲臺」成為斷垣殘壁。

旗後砲台一景,現在已成為遊客拍照留影的絕佳景點!

1945年二戰後,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。民國74年(1985),內政部公告「旗後砲台」為二級古蹟,目前為市定古蹟,民國80年(1991)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,為時3年,並於民國84年(1995)1月1日開放參觀。

 

旗後砲臺所用的紅磚來自廈門,鐵水泥(塞門德土)購自歐洲,其他材料如木梁柱及石灰,可能來自福建或打狗當地。

旗後砲台一景,攝於門外。天空藍的不像話!

站在旗後砲台上,遠眺整片旗津海水浴場!

旗後砲台一景,外海佈滿密密麻麻各種大小的船艦!

旗後砲台一景,遠眺高雄85大樓,視野無敵霹靂好!

砲臺的平面呈「目」字形,長向朝南北,短向朝東西,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。

旗後砲台一景,應該是大砲的基座。

旗後砲台一景,巧遇一艘大船要入港!

旗後砲台一景。

旗後砲台一景,是個非常適合情侶約會、看夕陽的好地方!

arrow
arrow

    Yu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